留余之味
自洛阳顺河而下,到巩义市康店镇的老渡口处,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,一座庄园屹然矗立在邙山脚下,这就是有“金龟探水”美称的康百万庄园。
一个庄园,大多数人的印象也就是房屋多一些,田产多一点儿,庄主的地位高一级,当然,这都是每个庄园所普遍呈现的景象,但是那些能让庄园流芳百世的,能够让家族影响力延绵深远的,其家族文化功不可没。康百万庄园上至六世祖康绍敬,下至十八世康庭兰,一直富裕了十二代,四百多年,而对其家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的,当属留余文化了。
庄园内,悬挂于主宅区一院过厅内的留余匾便映入眼帘,“留有余,不尽之巧以还造化;留有余,不尽之禄以还朝廷;留有余,不尽之财以还百姓;留有余,不尽之福以还子孙。”这便是匾中内容,著名的《四留铭》。留余,简言之,就是留有余地,归结来说,是儒家“财不可露尽,势不可使尽”的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,我们常说“得饶人处且饶人”,“月满则亏,水满则溢”,都是留余文化对我们的教导。
可以说,留余文化不仅仅是古代商界的秘笈宝典,它深深地植根于生活中,并上升为精妙的人生哲学。已故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,对留余文化“一生犹欠诗书债,万事终须留有余”的评价,更是道出了留余二字的深长意蕴。所以,康家的留余文化不仅仅是在经营生意的时候才运用的,它已成为康家人生就必备的一种素养,一种品行。
当然,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带着这种留余之道去处世,话不说绝,事不做尽,“临事让人一步,自有余地;临财放宽一分,自有余味”。有时会为了争一句话,一口气,要么恶语伤人,要么大打出手,实属不该,小则动辄发怒,怒伤身,大则影响自己整个生活,细想想,还不如一团和气。我们餐厅的工作就是与人打交道的,难免会有矛盾发生,当有矛盾发生时,多对客人说一句 “对不起”,“谢谢”,“请谅解”,客人也就消气了,矛盾也就化解了,我们的工作也就游刃有余了。
留余之味,太深奥,需要我们去参透其奥秘,留余之味又太简单,就在生活中,在举手投足之间,康家的恢宏已消失在历史之中,但其留余的精髓,是我们同为大豫同胞所共同传承的。
(来源:盛唐大酒店 2015/5/14 11:42:40)